立春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,每年西历2月3日或4日太阳到达黄经315°时为立春。
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,自秦代以来,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。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。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。立春时皇帝会亲率众臣去东郊迎春,祈求丰收。
2026年2月4日
(乙巳年-生肖蛇)/(丙午年-生肖马)
星期日 | 星期一 | 星期二 | 星期三 | 星期四 | 星期五 | 星期六 |
1 腊月十四 |
2 腊月十五 |
3 腊月十六 |
4 立春 |
5 腊月十八 |
6 腊月十九 |
7 腊月二十 |
8 腊月廿一 |
9 腊月廿二 |
10 腊月廿三 |
11 腊月廿四 |
12 腊月廿五 |
13 腊月廿六 |
14 腊月廿七 |
15 腊月廿八 |
16 除夕 |
17 春节 |
18 雨水 |
19 正月初三 |
20 正月初四 |
21 正月初五 |
22 正月初六 |
23 正月初七 |
24 正月初八 |
25 正月初九 |
26 正月初十 |
27 正月十一 |
28 正月十二 |
中国古代,“春节”这一称谓原本就是在立春这个节气过的“岁节”,而非指现在正月初一过的“年节”。
“春节”古代全名为“立春节”,就是因立春而产生的节日。立春乃“二十四节气”之首,意思是从立春这天起,时序就进入春季了。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,古人相当重视立春,在这一天会举行多种活动,逐渐形成了“春节”。
今天意思接近的“岁”和“年”,在古代是有严格区别的:从上一个立春到下一个立春,共365日,称为“一岁”;从上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,平年354日,闰年384日,谓之“一年”。
因为立春为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,故古人视立春为“岁始”。这时的春节,也因此被称为“岁节”。而以一月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、在一月一日过年的元旦,则被称为“年节”。“立春”与“元旦”,在古代是两个相邻很近的节日,前后天数相差不多,但大都不在同一天。
民国初年,孙中山在将“元旦”调到阳历1月1日后,并没有动“春节”。但民国三年袁世凯批准“四季节假呈”,其中将“春节”移植给了以前的元旦,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立春节庆活动逐步消失,立春变身为普通的节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