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历新年,藏语称洛萨,相当于汉族的春节,是一年中最大的节庆。十三世纪萨迦王朝时期把元月一日定为新年之始,从此藏历年正式成为了西藏重要的传统节日并延续至今。
藏历新年与农历新年在时间上存在三种可能:要么是同一天,要么差一天,要么差正好一个月,但并没有规律可循。
西藏的藏历新年不只一个。通常所说的藏历新年是指藏历元月初一拉萨地区的传统藏历新年。此外,藏历十月初一是工布地区的工布新年;藏历十一月初一是阿里地区的普兰新年;藏历十二月初一是日喀则地区新年。
2026年2月18日
藏历火马年正月初一
星期日 | 星期一 | 星期二 | 星期三 | 星期四 | 星期五 | 星期六 |
1 十二月十五 |
2 十二月十六 |
3 十二月十七 |
4 十二月十八 |
5 十二月十九 |
6 十二月二十 |
7 十二月廿一 |
8 十二月廿二 |
9 十二月廿三 |
10 十二月廿四 |
11 十二月廿五 |
12 十二月闰廿五 |
13 十二月廿六 |
14 十二月廿七 |
15 十二月廿八 |
16 十二月廿九 |
17 十二月三十 |
18 藏历新年 |
19 正月初二 |
20 正月初三 |
21 正月初四 |
22 正月初五 |
23 正月初六 |
24 正月初八 |
25 正月初九 |
26 正月初十 |
27 正月十一 |
28 正月十二 |
藏历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藏历十二月初就开始了。除购置年货外,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“切玛”的五谷斗,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,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。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,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、二寸长的青苗。“切玛”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,祈祷来年五谷丰登。
临近藏历新年,藏族的妇女们会精心制作“卡赛”,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,分为耳朵形、蝴蝶形、条形、方形、圆形等各种形状,涂以颜料,裹以砂糖。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,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。“卡赛”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、智慧和热情的象征,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。
藏族过年是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始的。每家都要打扫庭院。在灶房正中间的墙壁上用面绘出"八瑞相"图,在房梁上点上很多白色粉点,叫“亚色”,以此来期盼自家粮食满仓、人丁兴旺。晚上,家人要团聚在一起吃一种用牛羊肉、萝卜、面疙瘩等做成的古突。“古突”中的“古”,在藏语中意即“九”(表示二十九),“突”即“突巴”(面疙瘩汤或糌粑粥)。之后要举行“古朵甲”仪式,男主人举着火把在屋内各角落转一圈,嘴里喊着滚出去,最后把火把和准备好的鬼食一起丢到路口,统一将一年的晦气和不顺赶出家门。
藏历的十二月三十,也就是藏历年的除夕夜,这一天,藏族民众家家户户要挂经幡、换香布、摆切玛及各色供品,还要在大门外用白土画上“卐”符号等图案,同时还要在灶前供一份“卡赛”等供品,以供奉灶神。
藏族人一般藏历正月初一都会起很早或者通宵,但是不能开门只能在家中吃喝等待,只有当折嘎艺人在街头大声呼喊"拉结罗"时,才可打开大门,开启新年第一天的庆祝活动。大年初一这天,有传说谁家最先打上一桶吉祥水,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,所以家庭主妇都会早早起床到井里抢这第一桶水。煨桑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,就是用松柏枝焚烧起的雾霭烟雾,大年初一的早上,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为荣。太阳升起时,邻居间就要挨户端切玛、敬青稞酒,高诵沿传已久的“扎西德勒品松措”、“艾玛帕卓贡康桑”等表示吉祥、健康、幸福、和睦的祝辞。此后,全家会闭门欢聚。
初二开始外出做客或相互请客,也成了人们展示新年时装的时刻,到处都是“洛萨扎西德勒!”的祝福声。
初三各家都要举行更新经幡的“脱索”活动,并在附近山顶上煨桑。
一般都是藏人新年的娱乐时间。十五日下午,有一种特别的锅庄,即“扎西杰”,表示新年结尾。过了下午,每家都会把新年供品卸下来,各自开始准备进入忙碌的工作之中。